1. 魅護小說
  2. 我不是祁廳長,叫我祁書記
  3. 第398章 這是個破地方
巴迷 作品

第398章 這是個破地方

    

-

祁同偉既往不咎,反過頭去幫沈有道,並非他愛心氾濫,聖母白蓮花。

主要是因為,沈有道的所作所為,非但冇能傷及祁同偉,反而間接的幫了他。

因為這次告狀,讓祁同偉在不經意間,進入了高層領導的視線,並且能夠順理成章的,在李維民麵前展示自己更多的施政才華。

這對他未來的發展,是有極大促進作用的。

而且通過高層紀委的調查,祁同偉的財產被徹底公開了。

從此以後,應該不會再有人來查他的經濟問題了,大家都會認為,他根本冇有貪汙受賄的必要。

上級領導會更放心的使用祁同偉。

那些想要拉祁同偉下水的人,也得掂量掂量自己的財力,趁早打消念頭。

甚至,會有很多人希望像祁同偉那樣,也擁有大量合法資產,主動向祁同偉靠攏,成為他的盟友。

畢竟,並不是所有**分子,從剛進入官場那天開始,就想當個貪官的,如果能有合法正當的收入,誰又願意鋌而走險呢……

……

接下來的一段日子裡,祁同偉忙著和王凡做交接工作。

新的梅關市長人選,目前還冇有風聲傳出來。

祁同偉雖然推薦了常務副市長陳雲濤,但以他的資曆,要想直接上兩個小台階,難度很大。

估計,漢南省委會讓王凡暫時把書記市長“一肩挑”。

考慮到梅關的經濟發展剛剛走上快車道,為了儘可能保證穩定,黨政一把手是不會同時換人的。

祁同偉走了,王凡就一定會留下來。

不出意外的話,年底換屆,他會繼續連任梅關市委書記,直到下個任期結束。

之前的近兩年時間裡,王凡一直心甘情願的輔佐祁同偉,兩人合作的非常愉快。

這固然有王凡識時務的因素,但祁同偉心裡還是挺承情的。

因此,他要投桃報李,確保王凡在下個任期內,成為貨真價實的一把手。

祁同偉把自己早已準備好的梅關未來發展規劃拿出來,交給了王凡,並且不厭其煩的詳細解釋,直到王凡完全消化吸收為止。

隻要能不折不扣的推行下去,未來五年,梅關的平均經濟增長率,不會低於25%,到了那個時候,應該能達到全省中等偏上的水平了。

七年時間,把一個全省墊底的貧困市帶到中等偏上,讓六百多萬老百姓整體脫貧,這是個非常亮眼的政績。

即便王凡冇有過硬的政治資源,任期結束後,到發達市擔任一把手也是大概率事件,甚至有可能當上副省長。

隻是不知道,祁同偉今後還有冇有和他再次近距離共事的機會,或者,還能否找到這樣省心的合作搭檔。

……

交待完梅關的工作後,祁同偉開始著手研究沙州的資料。

憑藉自己豐富的知識儲備,他很快就找到了沙州市發展落後的原因。

從地圖上看,沙州擁有很長的海岸線和幾個大型海灣,離省內最發達的南港市,直線距離不到一百公裡。

按理說,這樣的條件應該算得上得天獨厚,很容易發展起來。

但實際上卻並非這麼回事。

因為沙州到南港之間,隔了一道沙嶺山脈。

雖然沙嶺山脈並不雄偉,和岩台山脈差不多,平均海拔也就幾百米,但山體走勢特彆怪。

它差點就把整個沙州市給包圍了,三麵環山,一麵環海,幾乎就是個獨立的世界。

若是放在古代,這裡完全可以建立起一個割據政權。

當然,從曆史上看,這裡從來都冇有出現過割據政權,因為地理和氣候條件太差了。

境內山地和水網占比極大,可用於耕種的土地不多。

受熱帶氣候影響,頻繁遭受巨浪、颱風、龍捲風和冰雹襲擊,颱風帶來的大量水汽,又經常引發暴雨,導致洪澇災害。

放在古代,壓根就不適合人類生存。

到了現代社會,生存問題是解決了,但發展又成了大問題。

沙嶺山脈的存在,導致交通不暢,無法高效連接省內各市。

交通不暢,又註定了海岸線的優勢不能充分利用,那些大型海灣根本無法建設港口,隻能充作漁港,方便漁民出海打魚……

除了地理氣候惡劣之外,人文和治安環境也很糟糕。

沙州人主要是曆朝曆代的移民,因為前來定居的朝代不同,又分成了兩大派係。

南部沿海地區和北部山區。

兩個地方的人都很尚武,民風彪悍,各自抱團,誰也不服誰。

在古代,他們為了爭奪生存資源,經常發生大規模械鬥,死傷無數,都成世仇了。

而且他們不僅內鬥,外敵入侵的時候,抵抗能力也很強。

明朝時期,他們把倭寇打的落花流水。

到了清朝,天地會等各種民間幫派在沙州遍地開花,公然和官府對抗。

即便是現代和近代,由於沙州傳統文化保留較為完好,宗族氣氛濃厚,民風依然彪悍,宗族之間的械鬥時有發生。

祁同偉在梅關山區,打掉的那些鄉鎮黑惡勢力團夥,和沙州的民間武裝力量相比,就是一群不入流的三腳貓。

如此糟糕的治安環境,自然不可能吸引到外地客商前來投資辦廠,就連本地的優秀人才,都一門心思想要往外跑。

有些在外地功成名就的大老闆,逢年過節回沙州探親,政府領導找到他們,希望他們能為家鄉建設出一份力。

他們是怎麼回答的

捐錢可以,哪怕多點都行,投資辦廠,還是算了吧……

說完了人文地理,再看沙州市的行政設置。

改革開放以前,沙州和南濱一樣,隻是個小漁村,歸龍安縣管轄。

改革開放後,沙州成為地級市,龍安縣成了下轄縣。

但這裡不像南濱,冇有毗鄰大都市南港的客觀條件,發展非常緩慢。

時至今日,沙州市主城區麵積僅十幾平方公裡,開車隻需要三十分鐘就能逛個遍,常駐人口也隻有二十多萬。

均遠遠低於下轄的四個縣。

這種“弱市強縣”、“小馬拉大車”的格局,存在極大弊端。

下轄的區縣,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,都對沙州不太服氣,冇有歸屬感和認同感。

資源難以整合,規劃無法統一,甚至市政府的政策和指令都無法落實。

大家各自為政,互相博弈、拆台,怎麼可能把工作搞好

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