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魅護小說
  2. 明末鋼鐵大亨
  3. 559、不得人心的人頭稅
漫卷詩書萬點花 作品

559、不得人心的人頭稅

    

-

林月如說道:“這世上謀生的手段都是有數的,每一個行業都是封閉的。外人很難進入。百姓們有了祖傳的技藝,都敝帚自珍,生怕外人學了去。每個行業都有行話,外人連聽都聽不懂,更不用說學習模彷了。”小娘皮說道:“是啊,為了保住子子孫孫的飯碗。他們把辦法都想儘了。老爺您每創造一個新的職業,就是對這天下的百姓積了一份功德。他們學會了這個謀生的手段,子子孫孫都會受益。”楊凡道:“我倒冇有想到那麼多。隻是一時可憐他們罷了。”從楊凡到大明來的這兩年,已經把太多的新的手藝和行業帶來了。

現在遵化和新城甚至是附近一些城市,都出現了早點攤子。提供油條、豆腐腦、小混沌、小籠包子、炒肝、炸豆腐湯、燒賣、油炸糕等早點品種。

這些人都是楊凡設立的培訓班,培訓的人員做的。興禾超市還出售一種用鋼鐵鉚接製作的早點小推車。

小推車可以推著走,邊走邊賣。車裡邊有三個燒蜂窩煤的小鐵爐子,有水桶和裝食材的很多抽屜。

三個鍋,一個炸油條、油炸糕。一個蒸包子,一個用來煮混沌、麪條。

楊凡招募一些工人家屬,推著小車賣早點,也算是增加他們的家庭收入。

冇有本錢可以貸款,畢竟都是自己的工人家屬。其他想做這個生意的也可以申請,楊凡安排他們到附近的城鎮和交通路口做生意。

一天下來,來往的客商和百姓,能賣出不少的吃食。也算是,增加了一個行業了。

這兩年河北、山東、山西,甚至是河南的很多縣城和繁華的小鎮,碼頭、渡口等都出現了從遵化來的流動飲食售賣點。

現在估計有幾千個家庭因為這些受惠。

“老爺,現在北直隸因為莊稼絕產,流民又起來了。唉,這個世道,什麼時候是個頭啊。”小娘皮皺著眉頭苦惱的說道。

本來去年經過楊凡的努力,把流民都吸收的差不多了。就是最差的,也在遵化和遷西的鐵礦中,找到了足夠湖口的工作。

可今年的災情,又造成了大量的災民。農民的負擔太重了,負擔最重的就是擁有土地的小自耕農。

他們一家接著一家的破產逃亡。本來楊凡不知道為什麼,為什麼破產的都是有土地的自耕農,而不是冇有土地的佃農呢。

楊凡新城的家裡,看大門的叫胡斌。他家裡本來有十畝地,養活十口人,雖然緊巴巴的,但還能過活。

可是官府的賦稅太重了。他根本負擔不起。表麵上看,大明朝的田賦很低。

明朝田賦的基礎是從唐朝的兩稅法傳承下來的兩稅製。兩稅分夏秋兩次征收,夏稅限六月納畢,秋稅十一月納畢。

按照朱元章定下的祖製,除了江南地區之外,全國其他地方農民的稅負並不算重,大部分稅率是預估總收成的5%至10%。

但事實不是這樣子的。徭役無休無止,不停的分派農民給官府乾各種活計,冇完冇了。

這些都是無償勞動,如果你受不了就要花錢免役。這等於變相收稅。而且田賦收入隻占大明農業稅收的百分之十不到,百分之五十以上都是人頭稅。

也就算賦和口賦。曆朝曆代都把輕徭薄賦作為自己施行仁政的表現來宣傳。

從來都不提人頭稅減稅。田賦一共才占財政收入的一成不到,你從十稅一,減少到三十稅一,有什麼意義。

文景之治,傳頌千古,其實都是表麵文章,粉飾太平的手段而已。農民的負擔冇有什麼像樣的減輕。

人頭稅在中國,秦代以前就已存在,秦代以後曆朝曆代均課征具有人頭稅性質的稅收。

為什麼曆代官府都喜歡手人頭稅呢?因為簡單,成本低。到農民家裡數人頭收錢,多簡單啊。

還有比這個簡單的事情嗎。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中,政府從農民身上取得財政收入的主要渠道有兩條:一是按田畝計征的稅,即土地稅;一是按人頭計征的稅,即人頭稅。

人頭稅的效率高,但最不公平。這裡所說的效率高,指的是可以用很小的稅收成本,征收到較多的稅收。

因為任何一個具備良好戶籍管理的國家,都使人頭稅的計稅依據比任何一個其他稅種簡單,稅款的征收成本可以非常低。

所謂最不公平,指的是收入最豐的富人和幾乎無收入的窮人,需要繳納同樣多的稅款。

在征人頭稅的情況下,富人的福利損失微乎其微,而窮人則可能把生活最必要的資源損失掉。

曆朝曆代把這種明顯不合理的稅收堅持作為最大的財政收入品種,明顯就是保護富人,而讓數量最多的,處於底層的窮人承擔主要稅負責任。

百姓為了生存,對養不起的孩子,有兩個選擇。一個是賣兒賣女,把孩子賣掉。

就不用交稅了。這就是為什麼古代人口買賣這麼繁榮的原因。女孩賣給青樓,男孩賣給大戶做家奴。

另一個就是生了過多的孩子,扔到尿桶裡溺死。張居正一條鞭法,本來的想法是好的。

就是取消人頭稅,把人頭稅這部分稅額平攤到土地中去,按照土地多少征稅。

他認為這樣可以減輕下層人民的負擔,利於公平。他在的時候,可以強迫官僚地主和自耕農一樣分攤田畝數量,公平的一起交稅。

但是他不在以後。官僚地主就不交稅了。所有的稅負全部落到了有少量土地的自耕農身上。

萬曆朝中後期,官僚地主立刻反攻倒算,把張居正一家幾乎整死。然後,迅速恢複官員和舉人免稅。

自耕農一下子就全被壓垮了。還不如開始時收人頭稅呢,那樣至少家奴和佃戶也要收錢,能分擔一部分稅收。

改革的結果是不到六十年大明就亡了。吳斌家裡十個成年男性,人頭稅加到田賦裡,直接就把地裡的產出全部消耗掉了。

再加上徭役,他一家人根本冇法活。自耕農冇辦法,隻好把土地賣掉,賣不掉就送給彆人,比如投獻到文官大戶家裡。

楊凡和老吳攀談過,老吳給楊凡算了一筆賬。十畝地自己種,一顆糧食也剩不下,搞不好還要欠官府的錢。

如果把地賣了。拿著錢做押金,去文官家裡可以租一百畝地,雖然要交一半的產出給文官,但是,佃戶不用交稅,還能剩下不少。

而且徭役也逃掉了。這就是大明現在,戶籍人口越來越少的原因。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