孽臣 作品

第704章 暴怒的薑吉

    

-

風軍安穩的睡了,齊國皇宮炸鍋了。當城外一戰的訊息傳到皇宮後,薑吉氣的直接把自己正在畫的畫都給撕了,立刻召集文武百官進宮商議對策。至於大晚上天黑了該睡覺了……睡覺!敵軍都特麼打到京城下來,你們還能睡得著覺?!很快,大殿內便燃起了燭光,這還是齊國第一次大晚上開大會呢。皇帝薑吉坐在龍椅上,太子薑環垂首站在下麵,文武百官剛剛到齊。薑吉陰沉著臉,說道,“諸位愛卿,今天城外發生的事情,你們都聽說了吧!”眾臣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,誰也不敢說話。畢竟,齊國自立國以來,被敵軍打到國都門口,這還是頭一次呢。薑吉看他們不說話,當即暴怒了,將麵前的禦案都給直接掀翻了,站起身,大聲怒喝道,“恥辱!此乃奇恥大辱!兩萬人!總共就兩萬人!竟然能夠神不知鬼不覺的來到了我國都城外麵,竟然能夠不被髮現的來到朕的家門口!他陳無疆今天能給在城下殺人,明天是不是就能神不知鬼不覺的來到了皇宮裡,砍下朕的腦袋了?!”“皇上息怒,臣等罪該萬死!”眾臣跪地磕頭。薑吉的火氣明顯更大了,他指著下方文武百官,怒聲罵道,“兩萬人,從風國的京城,一路來到了我們的汴京,這一路上何其遙遠啊,遠到狄洪到死都冇能走到。可是陳無疆呢?在我國境內,如入無人之境!我國的漕運司冇有發現,我國北部的三十萬大軍動都冇動!我國都城幾萬水師大軍,攔不住那些小破船,還被敵人撞毀數艘,成功上岸了!我國的十萬備操軍!那可是十萬大軍啊!就這樣被敵軍兩萬人殺的片甲不留!片甲不留!敵人把他們的屍體扔進了河裡,把他們的腦袋就堆在京城外麵,向我們耀武揚威!兩萬人啊,他們總共也就兩萬人,卻在我國都城外麵橫行霸道,肆無忌憚的殺戮。我軍就像是一群羊一樣,被人任意宰割!你們誰能告訴朕,這是怎麼回事!泱泱大齊,怎麼就被敵人踩在腦袋上了?”“皇上息怒,臣等罪該萬死!”眾臣再次高呼。顯然,這種敷衍了事的話,並不能讓薑吉平息憤怒,反而更加生氣了。“你們死有什麼用!朕要風人死!朕要把他們的腦袋也割下來,堆到城外去,再插上他們的大旗,讓世人觀看,讓世人知道我齊國之危!”“打!必須打!把外麵那群風軍,通通消滅!”薑吉怒不可遏,想來今晚要被氣的睡不著覺了。而蔡金則站出來說道,“皇上,現在敵軍勢頭正猛,而備操軍又被全殲,我軍若是出戰,怕是……怕是都城會不穩啊。”“你這話是什麼意思?難道我們齊國怕了那兩萬人不成嗎?京城內的十萬守軍不能動,洛河還有五萬水師呢,也不能動嗎?北部還有三十萬大軍呢!也不能動嗎?!”薑吉憤怒說道。蔡金回答道,“啟稟皇上,若是敵軍隻有這兩萬大軍,那我軍隨便調派一支部隊,就能將他們消滅掉,永絕後患。但是現在我國形勢真的堪憂啊。北部風國大軍傾巢而出啊。根據線報,風國的平安軍、平昌軍二十萬大軍,正在向著鎮南關行進。漢王聶辰率領著撼山軍、金平軍、龍興軍、天台軍、平野軍五十萬大軍,也在向著南邊而來。再加上五萬水軍,自衛河南下,也向著我國而來。合計七十五萬大軍,傾巢而動,直撲我國。其中撼山軍還是騎兵軍團,我國北部都是平原,一望無際的曠野,根本難以抵擋風國的騎兵啊。而我國現在能夠抵抗的兵馬,就隻剩下佟冠的三十萬兵馬了。這三十萬人,抵抗七十五萬大軍,已經非常吃力了。皇上,陳無疆率軍來我都城下麵,正是敵人的奸計啊。他就是要吸引佟冠大軍回防都城,這樣一來,我國北部將無兵可用,半壁江山會被聶辰毫無阻礙的占據。我國若是再想奪回來,那可就難上加難了啊。還有就是我國水軍,洛河是汴京的最後一道屏障,若是佟冠敗了,一旦敵軍過河,我國這十萬守軍安能擋得住北方的虎狼?我國水軍必須要留著和風國水軍決戰,殲滅風國水軍,將風軍抵擋在北岸,這樣才能保得住都城啊。還有京城的十萬守軍,也決不能動,一旦有了閃失,京城岌岌可危啊”聽到蔡金的分析,薑吉咬牙切齒道,“這也不能動,那也不能動,難道就任由那兩萬風軍在我國都城外麵肆無忌憚嗎?我國顏麵何存!”蔡金抱掌道,“皇上,城外的兩萬人,不足為慮,他們進不來我們都城的,咱們就是打開門讓他們進來,他們敢進嗎?騎兵的優勢是衝鋒,京城內房屋林立,街道縱橫交錯,他們根本跑不起來,打巷戰也難以取勝,隻會被我們的步兵隨意宰割。皇上,臣有一計,可擋敵軍。”“哦?快快說來!”薑吉眼神大亮,連忙說道。“皇上,我國可以派使者前往川國,現在風國傾巢而動,攻打我國,正是國內兵力空虛之時,川國隻要集結大軍,打破墨穀關,便可以在風國境內肆無忌憚。我國可以與川國結為聯盟,共同消滅風國。與川國結盟之後,我國西部便再無後顧之憂。便可以調遣西軍過來,消滅陳無疆一部。西軍與川軍交戰多年,都是百戰老兵,戰鬥力可遠勝都城的新兵。當然了,在這之前,我們還可以傳召各地,征集兵馬,揮師勤王,來拱衛京城,各地兵馬加起來數量也不容小覷,足以消滅陳無疆部。若是陳無疆部能夠提前被消滅,西軍便可以直接北上,去援助佟冠部。西軍都是佟冠大軍老部下,冇人比佟冠更瞭解西軍,有了這二十萬西軍幫助,佟冠當能抵禦風軍,將風軍打退回國內去。如此一來,我國則無憂矣。”

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