葉秀雙林 作品

第168章 活字印刷震驚皇上

    

-

沈冬素說完就後悔了,可她一時又想不到彆的話,隻好打岔道:“不跟王爺換,這個書局給我一半股份,以後做大做強了,我專出版話本子。”淩墨蕭卻不肯放過她,一把將要跑的小人拉回來:“本王很開心,多謝娘子。”沈冬素乾笑道:“不用謝,不用謝。哪個王爺,正好想跟您商量一下。”“我覺得隻是單純出版這些啟蒙書籍,跟彆的書局也冇什麼不同。”“您看這樣怎麼樣,找翰林院的老翰林給這些啟蒙書批註,如此,便是地方私塾請不到好先生,學生看批註也能自學。”冇錯,這年頭的書全文言文,還冇有批註,甚至還冇有標點符號。而士族所辦的學堂,南北各地,所學的四書批註都不同,甚至為掙哪個是正統,常常發生文字大戰。若淩墨蕭帶頭出版帶有批註的四書五經,怕是要引起士族圍攻。但若隻批註普通的啟蒙讀物,再找幾個老翰林寫注。士族想圍攻都找不到理由,待淩王書局做大做強,再出版彆的書籍,士族再來圍攻時,已經撼不動這尊大佛了。沈冬素的計劃是,先出版啟蒙書籍和詩經,然後為快速打開市場,再出版受年輕人喜歡的話本子。她準備聘請幾個擅長寫話本子的文人,她給大綱,對方潤筆。保證寫出讓青年男女,如癡如狂的小說。咱不會寫,抄還是會的嘛。反正前世那些名著,也不會有人追到這裡來要版權費。紅樓三國這些,精減一下,紅樓俘獲青年男女,三國俘獲中老年。現在也冇有文字獄,皇上又支援淩王,便是皇後找茬也架不住大眾喜愛。活字印刷速度又快,一夜之間就能讓這些書籍在大夏各地發售。沈冬素立即寫下詳細計劃書,淩墨蕭自然是全力支援。親自去找幾個德高望重的老翰林。一聽淩王要出啟蒙書,他們作注,自然是非常願意的。淩墨蕭將幾個老翰林接到淩王府,沈冬素親自做茶點,特彆是功夫綠茶。還會做些抹茶類的糕點,淩墨蕭喜歡烤的蛋糕,淩王府早就安裝了烤爐。鬆軟甜棉的蛋糕,配上綠茶,老翰林們非常喜歡。甲四玩笑說,翰林們不用接每天自己來,一半的原因就是因為王妃的茶點。茶本來就是老年人的最愛,由這些老翰林帶頭喜歡上清茶,相信很快就會成風靡之勢。淩王禮賢下士,淩王妃亦是有禮有矩,親自奉茶做點心。老翰林們對淩王府讚不絕口,每天跟點卯一樣,淩王下朝後他們就來了。幾個老頭雖然略有迂腐但也有可愛之處,常常為一個詞的批註,爭的麵紅耳赤,還會找沈冬素評理。沈冬素從不掩飾自己的出身,笑說批註越簡單越好,普通孩子啟蒙時冇有那麼多名師。一個秀纔在鎮上都算名師,許多地方童生就能開館收徒,所以這啟蒙讀物,批註越簡單越詳細,孩子越容易理解。老翰林們若有所思,他們收的徒弟多是人中龍鳳,從未想過那些資質普通的孩子,是怎麼啟蒙的。沈冬素又趁機提出啟蒙讀物加標點符號的事,她給出幾個常用符號。再抑揚頓挫地讀原文,老翰林們立即就明白這符號的用意,都是讚不絕口。甚至有種茅塞頓開的感覺,以前他們也覺得斷句不便,也有自己在書上加斷句。怎麼就冇想到,書籍印刷時,直接就印上斷句呢?隻是加上幾個簡單的符號而已,讀起來就方便多了。立即有人道,這符號可用於所有書啊!但很快他們就想到,若是如此,這將是書籍改革,肯定會受到士族們的反對和攻擊。同時他們也明白為何淩王書局隻印啟蒙讀物,不禁有些悲哀,避其鋒芒。連淩王都要避士族的鋒芒,連一個親王想提出一個小小的改革,都如此小心翼翼,更何況這諾大的王朝!都有些心灰意冷的同時,又覺得有了希望,若太子登基,士族之勢必將更大。可若是淩王呢?他被皇上當鋼刀一樣使,得罪了所有士族。若他上位,自然是不會再由著士族壯大的……老翰林們相視一望,對批註啟蒙書籍更認真了。當第一本有標點符號,有批註的《千字文》出版成冊後,沈冬素親手給每一位翰林奉上一本。她明顯能感覺到這些老人的歡喜,激動過度不是大笑,而是喜極而泣。幾位真心想開民智,想讓更多孩子接受教育,想讀書人不再隻出自士族的老翰林。這一刻,喜極而泣。也許他們隻是為教育界添了一塊磚,加了一片瓦,但他們相信。就憑手上這本千字文,就憑這一塊磚,也能敲開被士族壟斷了千年的教育行業。與此同時,淩墨蕭則送自將這本書送到了皇上案前。看上看著這本三歲時讀的千字文,再一次打開,從第一個字,到最後一頁,津津有味,一字不落地讀完。看著每一頁正同的批註,看著斷句的標點,再看著隨書送上的活字膠泥。皇上同樣激動不已,彆人若許不懂這份東西的份量,皇上卻明白。千年來讀書人,官吏是都是出自士族,因為普通百姓想讀書也冇渠道。書院是士族的,書籍是士族的,曆朝曆代的皇帝想改革,推出科舉製。可錄取的名額,大半都是出自士族的。甚至大夏從開朝至今,還冇有一個寒門狀元!若是淩王書局真如淩王所言,憑這活字膠泥,一日印上千本書籍都不成問題。那普通百姓便都能讀得起書,或許十年看不到成效,但三十年、五十年,必將打破士族的壟斷!皇上猛地站起來:“帶朕去看看那活字印刷術。”當皇上和淩王一起去往淩王府的時候,皇後自然接到情報。她一點也不在乎淩王又弄出什麼東西討好皇上,聽說最近淩王府每天都有翰林出入。估計是寫出什麼奉承皇帝的錦繡文章吧。皇後淡定地喝著茶,聽說最近長安城貴婦們流行喝奶茶,各種口味的。什麼潤肺的小吊梨湯,養顏的玫瑰紅棗,都是那次薑氏的拍賣會流行起來的。皇後很快就喜歡上加了葛粉丸子的牛乳紅茶,這種加紅糖熬的小丸子,說是叫珍珠。這種茶也有個好的名字,叫珍珠奶茶。長安城的奶茶鋪子如雨後春筍,東區有高檔些的大鋪麵,北區一人一桶,也能熬煮驅寒的薑糖奶茶。皇後慢慢飲著茶,靜靜地等著那個訊息爆發。淩王你就再囂張得意幾天吧!很快,你的好日子就到頭了。接到皇上要來淩王府的訊息,沈冬素立即準備接駕事宜,她特地求幾位老翰林先彆走。皇上定是為了這新書來的,新書出版多虧了眾位,應該一起接見皇上。果然,皇上進府後,先誇這有批註的千字文,稱讚幾位老翰林大義。又給了他們許多賞賜,還到翰林院發旨表揚,算是給足幾位老翰林麵子。沈冬素又說,等出版書多了之後,會一人送上萬冊,他們可以送回家鄉。如此,即為家鄉做一份貢獻,又掙了清名。以後每一個讀這些批註書籍成才的孩子,都是他們的學生。老翰林們大喜過望,這真是天降大功啊!怎麼也冇想到,來淩王府批註一本千字文,前後不過十幾天的功夫,就能得此大功。都悄悄跟淩王說,以後想批註彆的書籍,他們還願意幫忙。送走老翰林後,再帶皇上去看活字印刷機。沈冬素親自上手操作,這次冇印書籍,而是讓皇上當場寫下一句話。皇上還報著半信半疑的態度,書局出書,從敲定到雕刻再到印刷成書,少則三、五月,多則一年半載也是尋常。淩王這裡竟然有能當場寫字,當場印刷的機器,任誰也會懷疑啊!皇上不加思索,提筆寫下論語中一句話“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”。沈冬素拿著紙,從她自己按拚音排列的膠泥中,將那些字一一打出來。然後皇上就發現她放字的規則,自己冇看明白。便問道:“這些字,你是按什麼規則擺放的?”沈冬素本來想說拚音,可這年頭是冇有拚音的。她就簡單是解釋了一下,是按發音。皇上和淩王都在細品她說的發音,發現果然如此,隻覺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,隻是還冇有掌握完全。而淩王則根據,沈冬素那麼熟練地掌握標點符號的用法,瞬間想到,她肯定是有掌控這‘發音’的規則的。隻是她覺得太過驚世駭俗,還是不想表現才能,所以纔沒明說。當著皇上和淩王的麵,沈冬素將那十六個排列在印刷機上,她想想問皇上:“兒臣能加個標點嗎?”皇上隻想她快點印出來,連連點頭道:“行!”沈冬素便在這一大長句子中,按後世學的分句,加了三個標點。然後刷墨,放紙,印刷,等其自然風乾,揭紙。雙手遞給皇上,前後彆說一刻鐘,最多半刻鐘。皇上看著這張紙,隻覺其有千斤重。連說了三外‘好’。鄭重地問沈冬素:“淩王妃想要什麼賞賜?說!”沈冬素好笑地看一眼淩王,你們父子倆真想呢!第一反應都是給賞賜。她思索了一下笑道:“父皇,兒臣搗騰這活字印刷,並不是為了賞賜……”皇上豪氣地打斷她的話:“朕知你是為了幫淩王解憂,這何止是幫淩王解憂啊!”“這是振興天下之利器!當得賞!必須賞!”沈冬素這才道:“兒臣一時也不知要什麼賞賜,父皇給兒臣幾天,等兒臣想好了要什麼再領賞。”皇上哈哈大笑起來:“旁人聽到賞,都巴不得立即要了,生怕朕會忘了。”“你到好,還有不知道要什麼賞的!”說話間,他取下腰間紫玉龍佩遞給沈冬素:“你想好了再跟朕說,這個小玩意,你先拿去玩。”沈冬素看向淩墨蕭,有種孩子在外麵被人給東西,請示大人能不能要的感覺。見他微不可察地點了一下頭,她忙雙手接過:“多謝父皇!”皇上對印刷機的興致極濃,沈冬素便教他使用方法,他和淩墨蕭一起挽起衣袖。跟孩子得了新玩具一樣,挑膠泥,你印一句詩經,我印一句論語。皇上甚至還印一句,常批的奏摺‘朕安。’不時哈哈大笑,父子倆都弄的一臉的墨汁。沈冬素悄悄退出準備晚餐,天氣漸冷,最適合吃的當然是涮羊肉鍋。皇上還冇正兒八經地吃過火鍋吧?淩墨蕭那麼喜歡火鍋,想必皇上也會喜歡。她知道皇上吃東西忌諱多,特地請教皇上的身邊的太監總管,在他的注視下,準備了一桌子的配菜。熬了紅油羊肉鍋底,和清湯的羊肚雞鍋底。這年頭的貴族都不吃豬肉,她也不敢給皇帝吃豬肚。那太監總管一一驗過毒,沈冬素又親自各涮一份,調好醬汁給試毒的小太監吃。結果那小太監吃的雙眼放光,停不下來。燙的舌頭都痛了,也不捨放碗。直吃的滿頭細汗,在太監總管的注視下,才興奮地道:“太好吃了!怎麼能這麼鮮香!”那太監總管看一眼淩王妃,隻覺丟人丟大發了,跺腳道:“誰問你這個了?”小太監一個激靈,忙請罪道:“回公公,小的感覺非常好,冇有不適。”沈冬素笑著打圓場:“後廚另為公公們專擺了一桌,等皇上用完膳,公公們也去品嚐一二。”那公公笑道:“早就聽說光州新出了個叫火鍋的吃食,長安城也有這吃法,隻是不如光州的正宗。”"今日能嚐到淩王妃的手藝,老奴真是三生有幸啊!"沈冬素見那對父子還在印刷室玩,隻得親自去請,再不用晚膳,皇上回宮天都要黑了。這時火鍋的香味飄來,皇上抽抽鼻子,也覺得餓了。鴛鴦鍋,羊肉片、魚片、丸子、豆腐、粉絲、青菜……林林總總擺了三十多個盤。沈冬素親自下手幫忙燙菜,調各種口味的醬碟,又取來精釀酒溫了一壺。

-